据媒体报道,一些互联网企业正利用大数据“杀熟”。有网友谈到自己在某旅行网站预订一家常住酒店,用自己账号登录,显示房间价格380元,用朋友的账号登录则显示价格为300元。据人们反映,这种“熟客”反而被加价的情况还存在于网约车平台、票务网站和网购平台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59.2%的受访者指出大数据面前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处于弱势,59.1%的受访者希望价格主管部门进一步立法规范互联网企业歧视性定价行为。
互联网平台应该多考虑用户利益,平台的用户黏性好了,就会获得更多流量,在此基础上收益会增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企业如何决策和利用。如果完全禁止企业利用大数据,他们就无法给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企业恶意使用大数据、造成用户损失的行为进行规范。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认为,企业这种“杀熟”行为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也会影响自身商业信誉,降低顾客忠诚度,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行为对电商行业整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他还建议消费者树立成熟的消费心理,货比三家,定期清除窃取个人消费偏好的程序软件,避免登录不信任的网站,加强自我保护。“大数据的源头还是在消费者,企业要取之有道,用途合法,不能只看利润,还要遵守法律和道德,时刻对消费者怀有感恩之情”。
江苏华企立方市场部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