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晚间,腾讯发声明称:“关于腾讯兴趣内容基金(TOPIC)投资自媒体账号‘差评’一事,在业界引起较多争议,公司将重启更加严格的尽职调查程序,如与腾讯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不符,我们将协商退股。”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也在朋友圈中表达对此事的看法:“之前不知道这个case。原为效率而下放一些小额投资权给业务部门,目前看业务团队并没有做好尽责调查,我们会负责任解决好。”
腾讯投资自媒体账号“差评”一事,收到了众多差评。原因就在于“差评”被指长期存在洗稿嫌疑,而腾讯又一直强调要加强微信公众号的原创保护。这一自相矛盾的做法自然引发质疑和不满。这件事所反映的,与其说是腾讯价值观的问题,不如说是垄断思维在作祟。
作为体量巨大的互联网头部企业,腾讯拿出3000万元投资给“差评”,当然是九牛一毛。但正如早前另一篇《腾讯没有梦想》的文章所分析,当腾讯依靠游戏和社交占据大量用户心智,并以此为基础继续扩充竞争赛道,其一举一动就具备了某种公共性。
何为公共性?首先是公众性和批判性,尤其是后者,不仅包含来自舆论和社会的外部批判,也应有个体或团体的自我批判。恰恰在这一点上,腾讯当年曾因为垄断话题,被某媒体以《XX的腾讯》为名猛烈批判。经此之后,腾讯据说开始反思,并推出开放合作生态。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腾讯的垄断影子仍不断浮现。从前不久被指为封杀其他短视频竞争对手的微信朋友圈外链出台最严新规,从出台到取消仅几天时间,到此次投资“差评”、被炮轰后表态重启尽职调查。这都反映出腾讯在某些重大战略上的垄断态度,最后是迫于公众压力,才不得已放弃非正当的竞争及扩张。
综合以上事件,作为一家市值数千亿美元的巨无霸公司,腾讯目前最该关注的,究竟是公众公司应有的社会责任,还是为了保住或提升股价所采取的激进扩张模式?近年来,腾讯在游戏领域的天价投资,以及针对友商、转而扶持其竞争对手的做法,频频引发争议,就在于腾讯似乎摆出要赢家通吃的姿态,将一切有利可图的领域据为己有。
如果说这是在商言商,那么其责任边界被推远到何种地步?包括“差评”在内的所谓财务投资也好,战略投资也罢,都会让人感觉到腾讯的价值观重走虚无老路,被利益主导的特定方式加以过滤,漠视公共舆论或者内部少数人的企业伦理诉求。
腾讯这几年给外界的印象是比较低调,有点闷声发大财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就此脱离社会责任范畴,刻意保持与外界的距离,进而导致企业发展与文化的排他性。虽然我们有时也看到马化腾对于腾讯某些问题的回馈,但如此庞大的一家企业,在文化建设上不能仅仅依靠个别管理层的对外表态,而是要不断探讨和打磨,最终形成自上而下的共识和行动。显然,在这一点上,腾讯做得远远不够。
腾讯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了。很多人都在担心腾讯会在错误的企业价值观上越走越远。在良性的社会生态中,公众舆论对于一家大企业的监督,就应具备这种时刻在场的能力。
江苏华企立方市场部编辑发布